清浊太明,善恶太分,有时会招致杀身之祸。
暨艳是东吴的选曹尚书,即所谓“人事部长”。在职时“沙汰秽浊、肃清吏治”,结果遭到群臣攻讦,最终下狱自杀。
暨艳无传,事迹零散分布在《吴书》诸列传中。关于“暨艳案”的阐述分析,现代学者中大抵以田余庆的《再论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一文最为详尽可观。
田老认为暨艳整肃吏治,因此得罪江东豪族(吴四姓),最终被谗废黜死。立论大抵围绕“寒族廉吏与豪族污吏”的矛盾展开。
应该说,暨艳一案、确实存在类似性质;但并非全然如此。
暨艳奏免的三署郎官中,除了吴郡四姓之外,有相当比例来自富春孙氏,即东吴公族。而暨艳本人也并非出于寒门,其在扬州亦属大姓之列。因此将暨艳的倒台、归因于江东大族的攻讦,尚待商榷。
个人认为,“暨艳案”与十余年后的“吕壹案”有相通之处。即孙权通过维护宗族利益、贬抑士族门阀,来强化自己的统治权威。只不过暨艳案侧重前者;而吕壹案侧重后者。
注:吕壹是孙权中后期的“校事”,即特务。该职位专事揭发检举东吴豪门,本质是孙权借刀杀人。
换言之,暨艳案的实质,不是“清廉的寒族、被贪腐的士族打倒”,而是“士族触犯了寒族统治者、因此遭到报复”。
本文共字,阅读需8分钟
①暨艳与张温
暨艳并非寒门,而是与张温门第相似、气类相通的士族代表。
暨艳之死,因为涉及权力斗争,且案件性质比较敏感,涉及了诸多东吴的门面人物,因此无传。其事迹主要见于《吴书十二张温传》中。
张温是暨艳的“仕途保荐人”,即所谓的“举主”。在暨艳倒台后,张温也不出意外地遭到牵连废黜。
张温本人出身吴郡四姓,即“朱张顾陆”四家。
值得注意的是,吴四姓中,朱氏、顾氏、陆氏在孙吴一朝均可谓显赫,唯有张氏无闻。主要原因,就是张温牵涉此案,因此家道中落。
《吴书》中常常出现的张氏,主要是张昭(徐州彭城)与张纮(徐州广陵)的族人,与吴四姓中的“张”已然无关。
朱张顾陆、吴郡四姓
暨艳官至选曹尚书(人事部长),掌握东吴官吏的典选考核。而暨艳之前的选曹尚书,恰恰就是张温。
拜(张温)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吴书张温传》
考虑到魏晋时代“士庶分立”的局面,很难想象豪族出身的张温,会举荐一个寒门子弟为接班人。
敦煌出土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中,明确提到,吴郡并非“四姓”,而是“五姓”,即“朱张顾陆暨”。
苏州吴郡出五姓:朱、张、顾、陆、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
换言之,籍贯吴郡的暨艳,出身门阀豪族,与张温等人“气类相通”。
《朱据传》中亦有记载,称暨艳“肃清吏治”,被大将朱据警告,让他“注意内部团结”。
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汙在位,欲沙汰之。(朱)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劝,若一时贬黜,惧有后咎。--《吴书朱据传》
朱据出身吴郡四姓中的“朱氏”,因此这条材料往往被认为是“豪门权贵对寒族子弟的威胁”。
实际如果能认识到暨艳与朱据同为吴郡门阀,且族望相同;便不难看出,朱据的本意,是对暨艳的提醒与保护。
暨艳弹射百僚,朱据劝阻
暨艳因为政治斗争、惨死狱中,因此事迹不显,甚至可能被刻意销毁。考虑到卷入暨艳案的张温,亦废黜不用,导致在“吴四姓”中存在感最低,便不难看出此案的负面影响之大。
吴郡暨氏后世无闻,远无敦煌书卷中“吴郡五姓”的显赫地位,恐怕便是受到暨艳的牵连。
②暨艳其人
孙权对暨艳案的定性,是“士庶对立”的现实反映。
暨艳本人“性格狷厉、喜好清议”。这是比较典型的门阀特征,尤其是“清议”,是名流士族的专利。
(暨)艳性狷厉,好为清议。--《吴书张温传-附传》
所谓“清议”,即品评人物。本质是东汉“乡闾评议”、“乡举里选”的习俗遗留。两汉时代没有科举制,选官(察举)全凭族望、名声,“清议”遂成为士族操纵选举的手段。
暨艳在选曹尚书任上“弹射百僚、核选三署”,把朝中的贪官污吏和冗官冗员全得罪了一遍,最终下狱自杀。
(暨艳)弹射百僚,覈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吴书张温传-附传》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在暨艳案的定性上,并不单纯,甚至有“秋后算账”之嫌。称“暨艳家族昔日附于恶逆”。
(孙权)下令曰:“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忌,故进而任之,欲观艳何如。”--《吴书张温传-附传》
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
关于暨艳家族是如何“附于恶逆”,“恶逆”又指代何人,孙权则含混其辞。但从“判决书”后文,将暨艳与张温一并列举对比的行为,不难看出,这是孙权在借机整治吴郡豪族。
“恶逆”其实就是吴郡、会稽的豪强门阀。孙权所谓的“附于恶逆”,指是孙策“横扫江东、尽诛吴会英豪”的故事。
孙策平定吴(郡)、会(稽),诛其英豪。--《会稽典录》
暨艳家族既然是吴郡大姓,必然参与过反抗孙策的军事行动。孙权口中的“附于恶逆”,当指此事。
这样,也不难解释,为何吴郡大姓出身的张温,要举荐暨艳作自己的接班人,承继“选曹尚书”。因为此职位掌管官吏选举,是士族眼中的“机要核心”。
这也能解释,为何暨艳倒台,其“举主”张温也一并失势,最终废黜不用,吴郡张氏自此式微。因为二者本就是族望相同、气类相闻的江东豪族。
③暨艳与孙权的矛盾
“裁汰冗员”的主要波及者,大约是孙氏公族。
暨艳在选曹尚书任上裁汰冗员,理由是“郎署混杂,所用非人”。
(暨艳)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吴书张温传-附传》
其实“郎署”本就是冗员的重灾区。郎者,廊也,本意即“站岗的警卫员”。三国时代的不少郎官、已经失去宿卫职能,纯粹是安置贵游闲散的虚职。
早在东汉时代,曹操、袁绍等人便有过“郎官”的仕途经历。很难想象这群“飞鹰走狗”的权门游侠,真能承担起“宿卫灵帝”的重任。
(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魏书武帝纪》
(袁)绍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后汉书袁绍传》
被暨艳裁汰的“冗官”,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吴郡四姓;其二是孙氏子弟。
按《吴书朱治传》记载,朱治在吴郡任上,大量表举公族子弟与吴郡四姓出仕,郡吏竟达千人之多。遣送上级单位的、每年又有百人。他们成为郎署中冗员的主要来源。
公族子弟(孙氏宗亲)及吴四姓(朱张顾陆)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朱)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吴书朱治传》
需要注意的是、朱治并非“吴四姓”出身,而是丹阳朱氏。朱治又是孙坚时代的创业功臣,立场完全站在孙权一边。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吴书朱治传》
因此,提拔“吴四姓”可以看作团结手段;而提拔“公族子弟”,则很明显是孙权本人的意思。
朱治提拔公族子弟,迎合孙权
如果考虑到暨艳的出身和立场(吴郡大族),那他“弹射百僚、裁汰冗员”时,受害者主要应是公族子弟,即孙氏宗亲。
按照“留官者十不存一”的记载,可知裁撤情况之惨烈。
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汙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吴书张温传-附传》
富春孙氏孤微发迹、文化程度整体较低,远无“朱张顾陆”这种江东大族的底蕴。因此也最有可能被率先裁汰。
吴郡四姓则累世风流,甚至产生了“族性”,被时人称作“朱武、张文、顾厚、陆忠”。
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世说新语》
众所周知,孙权与江东豪族的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合期。从“铁腕镇压”(沿袭自孙策)逐渐过渡到“有限合作”,之后通过通家联姻、完成了孙氏政权的江东化。
但孙权始终不忘提携“宗族”与“北人”,以此制衡扬州豪族。看他的“临终安排”即可见一斑。实际是宗室(孙峻、孙鲁班)与北人(琅琊诸葛恪、北海滕胤、汝南吕据)辅弼幼主,制衡扬士。
注:辅政大臣另有会稽孙弘,但旋即被杀,故不论。
权疾困,召(诸葛)恪、(孙)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吴书诸葛恪传》
因此,吴郡豪族出身的暨艳,从立场上看,不会真正损害“吴四姓”(五姓)的利益;其打击目标,恐怕是“充斥郎署”的孙氏子弟。
这也是同为吴郡四姓出身的朱据,提醒暨艳不要“玩得太过”的意图所在。恐怕朱据已经预料到暨艳的行为、必然会激怒孙权。但暨艳人在局中,不能自悟,最终招致杀身巨祸。
④小结
虽然暨艳案往往被视作“寒门子弟对抗豪族贪吏”,但如果考虑到暨艳的吴郡门阀出身,其本质实际是“豪族大吏裁汰寒门冗员”。
有趣之处,是寒门出身的富春孙氏,恰好是孙吴的统治家族。因此暨艳遭到残酷报复,甚至连家族“附于恶逆”的黑历史也被一并揪出,成为孙权发泄淫威的手段。
同为吴郡大姓的张温,既是暨艳的前任,又是暨艳的举主,不出意外地被孙权一并打倒。
张温儒雅风流,曾出使蜀国,甚得诸葛亮器重。张温倒台之后,远在蜀中的武侯,震惊不已,思虑良久,长叹道:“其人败在清浊太明。”
(诸葛)亮初闻温败,未知其故,思之数日,曰:“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会稽典录》
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
清、浊并非指代人品,而是指代“族望”与“仕宦履历”。魏晋时代,寒门与下品职位为“浊”,高门与上品职位为“清”。
换言之,诸葛亮口中的张温与暨艳,实际是自诩清流(吴郡豪门),贬抑浊流(孙氏子弟),最终遭到孙权忌恨,自陷大祸。
如果将同年死去的朱治(),与暨艳做比对,会发现二者下场的惊人差异。
“善于揣摩主君心意”的朱治,通过不断推荐公族子弟出仕,得到无上尊荣,金紫加身,车马盈门,六十九岁善终。而“贬抑公族子弟”的暨艳,则是铁窗囚笼,下狱惨死。可谓云泥之别。
(朱治)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吴书朱治传》
清浊分野,在后世又经历过数次洗礼。
南朝梁武帝时的“侯景之乱”,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尽数夷灭,留下著名典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末军阀朱温,独擅朝纲,遭到高门遗老的厌恶。朱温遂将门阀名士尽数抛入黄河,大笑“汝辈自诩清流、今入黄河,使为浊流”。
(李振)言于全忠(朱温)曰:“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资治通鉴唐纪八十一》
可见清浊对立之分明,亦可见这群平日“眼高于顶、清议臧否”的名士,是多么脆弱可笑。
暨艳之死,根源即“清浊太明、善恶太分”。诸葛亮虽然远在川蜀,却一语道破江东玄机,卧龙之名,所言不虚。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