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纪律严明、成员多为工农子弟,这个门派可谓战国时代的清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胜利,招揽贤士,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先决条件。
百家争鸣
各流派著书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同时各个流派之间也会相互辩证,这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景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墨家学派。
墨家思想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墨翟,是战国初期宋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正义战争,反映了普通大众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墨子像
从墨子像可以看出,墨子骸骨很高,俩腮凹陷几乎没什么肉,但双眼却格外有神坚毅。墨子一生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为了宣传自己的理念而四处奔走,将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流传于世。墨子卒于公元前年,墨家弟子将他的遗体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墨子》的手稿,可见其一生都在用实践践行他的学说理念。
同时墨子也是一位好老师,墨翟教学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这与墨家学派多出身于工农小生产者有关,从社会生活中取材或引做比喻,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启发弟子的思想,让人更能清楚易懂,为人所接受。
墨子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又如,有二三弟子再向墨翟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这些例子也说明,墨翟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
这样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教学中也是尤为珍贵:不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灌输教育,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