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非物质文化遗产
堪称一座城市的活态民间历史
记录着一座城市千百年来
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
时代流转变迁
很多非遗手艺绝活
将随时面临人走艺亡的濒危之境
保护非遗文化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期
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
在长安区沣峪口村,有一座拥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油坊还在运行。这座老油坊创建于清光绪13年(年),距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
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认定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由于沣峪口百年老油坊要建成博物馆不能榨油,高家父子在自己住宅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制了一个老油坊,并且按照过去的方法压榨菜籽油。
老油坊除了历史悠久,榨油方式也是相当的考究。从采集原料到制成沉淀成油,历经三十多道工序且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榨出的油质纯、色亮、口感好,堪称汉族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这种古法手工榨油,不破坏原料的原有成分,压榨出的菜籽油保持原有的天然营养成分,油质纯、色泽亮、口感绵滑。
沣峪口老油坊不仅是榨油界的一股清流,更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成为长安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
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
农历二月初八,长安区王曲街道城隍庙会盛况空前,十里八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城隍庙。王曲各村的锣鼓队轮番在庙前敲锣打鼓,庙会成了百姓的民间狂欢节。人们烧香许愿,一柱柱香寄托着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愿望。王曲城隍庙号称“十三省总城隍”,庙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王曲街道位于神禾塬西畔,滈水岸边,南望终南群峰,背依神禾塬远山近水,四时景色如画。其历史悠久,人文渊远,上可追朔商、周,历经汉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代有佳话传颂。王曲最有名的历史遗迹和传说,莫过城隍庙,过去的王曲城隍庙,为十三省总城隍庙。民间传说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封纪信为“地皇”。据有关资料显示和记载,其建庙时间约在大明嘉靖年间,实际远在明朝以前。
王曲城隍庙几经风雨变迁,如今在故址旁又建起三间,往日的辉煌已难再现,每年一度二月初八的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每逢庙会可谓盛况空前,声动西安城南,动辄数以上万人计,男女老幼不绝于道,交通为之堵塞。成为人们聚朋会友、城乡货物交流、踏青散心祈福、沐浴春风、远望终南残雪、近观迎春放黄的好时节。可谓王曲乃至城南一大景观,令人留连忘归。
据相关人士讲:王曲城隍庙祭祀是自然神崇拜变成人神崇拜第一个,是我国最早的总城隍,文化价值厚重,在民间广为流传,寄托着人们惩恶扬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们代代祭祀不已。
寺坡村添碟子制作技艺
“添碟子”是杜曲街道寺坡村早年在关帝庙会用于祭祀关帝、祈祝丰稔、显示才灵的祭品。随着时代变迁,添碟子成了民间工艺品。杜曲街道寺坡村的“添碟子”,是长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源于清末,寺坡村秀才赵西恩以之改变向关帝庙现美味佳肴之俗。
“添碟子”是用各种豆子、小米、萝卜、瓜子、杏仁等为原料,涂染各种颜色,醮上用面粉和鸡蛋清做的粘剂,嵌接在竹棍和碟子叠架起来的塔形物体上,构成亭台楼阁或鸟兽虫鱼、人物造型,形成一种奇特的工艺。寺坡“添碟子”多少年来相互传授,不断更新。早年以借祭祀关公之机,祈祝丰稔,陶冶情操,显示才灵。民国时,碟子上多添“三娘赛翠”“五福择寿”“五儿哭坟”“唐僧取经”等。解放后,增加了“王贵与李香香”“兄弟开荒”等新的内容。农历正月十三,为展现之日,观赏者络绎不绝。年,“添碟子”应邀在陕西省农展馆展出,受到赞赏。年后,寺坡村设立添碟子展览馆。
“添碟子”饱含着民众的智慧与创造,体现了民众对忠义、仁勇精神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传统人文精神、道德和价值观的合理成分得到发扬,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它集木工、雕塑、彩绘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通过各种媒体、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开拓市场,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长安蒸饭古会
长安蒸饭古村会起源蒸饭会广泛流行于长安沣河和高冠河周边地区,包括滦镇街道、东大街道、五星街道涉及70多个自然村,都有吃蒸饭的习俗。终南山北麓沿线西大村等村庄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也正是因为这里盛产大米,才形成了这一带独特的“蒸饭会”习俗,可以说“蒸饭会”也是秋收后的“忙罢会”,也是村民们继春节过后的第二次“过年”,家家户户以蒸饭、黄酒招待亲朋好友,在外出工作的子女也都要赶回家。当地在这天还有一项古老习俗,凡是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娘家人一定要挑着一对巨型大花糕来看女走门户。
蒸饭会历史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久,就这么一代传一代延续,最初起源于农耕时代农忙前后,人们对农作物种植收获期间的相互帮助,而最终形成的一种在固定时间内走亲访友的一种形式。
蒸饭也叫长寿饭,蒸饭会西留堡村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一,俗称十月会。沣河两岸周边十月会,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搭蒸饭追花糕的传统习俗。长安蒸饭会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已经是一种传统文化,蒸饭古会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挖掘抢救保护它对研究唐宋明清农村社会活动,以及传统农耕方式交流以及农术传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安吊钟沟花馍制作技艺
长安区鸣犊街道吊钟沟村花花馍:历史悠久,盛传不衰,兴于清末,旺于四十年代,畅销西安、长安和蓝田一带,至今仍为该村一特色产业。花花馍以白鹿塬、少陵塬和八里塬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辅以少陵塬东畔三丈深的井内富含矿物质水,使用原汁“酵面蛋”,后用矾碱消除酵酸,劲揉至白亮发光。传统蒸制,手工操作,不含添加剂,馍色白,状如花草鸟虫,色味俱佳、美观好看、营养丰富、百吃不厌,是老少皆宜,馈赠亲友的绿色健康食品。
这里的花花馍跟别的地儿不一样,用的是白鹿塬的青麦,少陵塬的泉水,馍筋道、泡不散,营养丰富、百吃不厌。花花馍虽然还是各家各户独立制作,但都是按照制定的统一标准,做好后装入规范的包装盒,统一向外销售,逐渐成为长安区的特色农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
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
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
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
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图/非遗办文/综合自网络
编辑:水云间
审核:长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