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叶氏后裔寻根问祖觅乡愁落笔如有神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01

一直以来,我对叶姓来源的认识很模糊,只晓得寿宁的大部分姓氏跟整个南方一样都是从河南迁徙来的,只这么一个粗线索的认识,觉得先祖们的迁徙是因为连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只得逃离故乡,躲避到南方偏僻的乡下谋生,进而繁衍生息。

年我出差河南郑州,到哪里都能看到商店里摆放着介绍叶县的书,我感到惊讶和好奇,一个商店店主问我:“你是姓叶吗?叶姓的祖宗在叶县,要不要买一本看看?”彼时的我对叶姓来源没什么概念,更无兴趣,转身就走了。

那次是我最近距离触摸祖先生活的土地,原本我有机会获知更多,遗憾的是就此失之交臂。

02

老家后正坑村是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少时听长辈说,我的祖宗是从庆元县老虎坪村迁徙来的。上世纪70年代,我村与隔壁村因祖宗墓地纠纷,隔壁村人多族大,我村族小人少,寡不敌众被欺负。我村的老前辈不辞辛苦,走了几个昼夜的山路,去庆元县打听老虎坪村,欲求宗亲援助,几番打听,都无“老虎坪”这个村名,加上双方都不会说普通话,语言不通,结果无人理睬,没得吃没得住,沮丧回家。此后,我村再也没人去寻找宗亲了。

年8月,我从宁德农校毕业后分配县种子公司工作,单位家属楼门口住着一户叫叶阿元的人家,时常遇见,彼此打招呼,渐渐熟络。转眼到了年,杨柳秀村叶氏宗祠落成庆典,邀请寿宁各族叶氏宗亲代表参加,同时邀请景宁县小地村叶氏宗亲参加,叶阿元通知我代表半山分系参加,并给我送来一本叶树福编著的《叶茂寿宁》,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兴趣,一口气读完,自此欲对后正坑叶姓来源一探究竟。

自宋朝开始,叶氏从县外迁入寿宁繁衍生息有几十支,叶树福按源流共祖把它分为北浦系、文山系、月山系、小地系、石梯系、政和系六大系,其中小地系人口最多,又分为小地半岭分系、杨梅分系、贤良分系、桃坑分系、半山分系五个分系,杨柳秀属小地半岭分系,后正坑村、岭兜村、上岭兜村属于半山分系,半山与小地是昆仲关系,不是直系关系,考虑到本系叶裔在寿宁不多,并且与小地同属碧渊派系,故合并到小地系。

庆典的一天,我邀约了胞弟、堂弟及堂叔参加,并代表半山分系赠送了牌匾。当天晚上,我又找到小地村宗亲畅谈,从此,我对叶氏的来源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03

年,我在县委农办工作,有一天,庆元县委农办主任带领单位的同事来寿宁考察,其中有一位姓叶,我对他说我的叶姓是庆元县老虎坪来的,他说他知道老虎坪,那地方现在不叫老虎坪叫大毛坪,村里的村民大部分举家外迁了。

时过三年,也就是年7月的一天,庆元县这位姓叶的同行碰到大毛坪村的叶庆德,告诉他,寿宁有位宗亲是县委农办副主任,叶庆德一听到寿宁县委农办有宗亲,异常高兴,他立即查询电话号码,拨打电话到我单位办公室,我一拿起电话就挂断了,回拨过去,对方说他叫叶庆德。我问:“你是什么排行?”他说:“我是‘庆’字行”,我问:“你的上一行是什么排行?”他说:“是‘大’字行。”再往上溯,分别是“新”、“联”,辈分一模一样。

那一刻,我想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宗亲终于找到了,我无比激动,当即约时间相见一叙。

04

当月17日早上8点,叶庆德带领大毛坪村的叶庆府、叶大桥、叶庆全等6位宗亲从庆元县城出发,我邀约了叶新佺、叶大兴等居住在寿宁县城的后正坑宗亲去县城新车站等候迎接。上午10点,庆元宗亲到新车站,我们一起坐车前往后正坑村。经过一小时的车程到达武济村,再带他们到后正坑岭头五谷仙宫旁的一座房子等候闻讯赶来的在家宗亲,结果男女老少全部赶来,屋子里围满了人,双方宗亲都迫不及待地把家谱拿出来对照。

年7月17日,后正坑村宗亲与大毛坪村宗亲在后正坑岭头马仙宫合影留念

两本家谱都记载着:诸梁公因居南阳叶县,故改为叶姓,后传十五世承奇公,居南阳府东门,而承奇公传下二十世。息践公因五胡乱晋,由南阳府迁登州府南顿。九世桥公(字志著)由登州迁钱塘(今杭州)古楼前。则志著公传十三世履祥公由杭州卜居括苍城(今丽水),又因六朝战乱,及举碑公同叶碧渊公由括苍城内迁浙江松阳卯山。碧渊公九世孙苍鑑公,由昂山迁至龙泉瑞竹垟。苍鑑公传下十二世孙元六公于元至元二年(年),由瑞竹垟迁庆元一都(现龙溪乡)之半山幽居。半山地处僻壤之间,自元末明初之始居二十余世。康熙五十一年(年)俊堂公迁徙虎朝坪(现大毛坪),从寿、从明、从球、从松公同伯仲迁徙福建寿宁,暂居富阳(现长溪村一带)数年,从球公与从松公于乾隆丁巳岁(年)迁居岭兜村,从明公之子俊隆公于乾隆二年(年)迁居岭谏(现上岭根),从寿公之子俊清公移居到芹洋后正坑村,卜筑而居,排行俊、邦、应、联、新、大、庆、齐、发。

两本家谱祖宗完全一样,排行完全一样,大家异常开心,双方互赠预先准备好的纪念联,一起午餐,欢聚一堂,最后合影留念。由于当天下倾盆大雨,雾浓路窄,林深苔滑,无法前往察看后正坑村庄旧址,留下遗憾。

后正坑村宗亲赠送给大毛坪村宗亲的纪念联

大毛坪村宗亲赠送给后正坑村宗亲的纪念联

我告诉大毛坪宗亲,脚下站着的位置,是后正坑村原村庄岭头,可以看到后正坑全部山场,原村庄就在眼前的半山腰,只有一条陡峭小山路通往后正坑村。我儿时天天走这条路到武济村,原村庄座西北朝东南,三面环山,对面有三条坑,三条坑均由笔架山分流而下,汇入修竹溪与九岭溪合流(牛头山水库)至斜滩、福安方向,是赛江之源头,村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对面山青松翠,古木撑天,毛竹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对面直朝清源镇西山顶,大王庙山上大片风景林,每逢盛夏,大人小孩都去那里纳凉,因地质灾害村民全部搬迁到武济村,旧村庄全部拆除,从寿公之子俊清公于乾隆二年(年)移居到这里,繁衍九世,解放前后迁往周宁纯池、顺昌岚下、本县斜滩印潭村、石井村、本乡修竹村、上修竹村、岗后村等地,现后正坑村约有人口多人,大中专毕业生20余人,硕士、博士生5人,有博士毕业攻读博士后。

后正坑村人去楼空废弃的村庄

当天下午,大毛坪宗亲驱车回庆元县城。这是百年以来大毛坪宗亲与后正坑宗亲的第一次聚会,双方宗亲从完全陌生到认识,对于日后宗亲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5

年7月29日,我与叶新佺、叶大兴、叶大发等后正坑宗亲驱车到庆元县城,大毛坪宗亲早就安排好车辆在庆元县城路口等候迎接,叶庆德、叶庆府、叶大桥、叶庆全、叶庆洪等宗亲陪同我们考察了庆元廊桥博物馆、香菇博物馆、叶文生香菇企业、香菇城、竹制品加工厂等庆元县标志性博物馆及企业,并给我们详细介绍情况,参观美丽的庆元县城,同时召集了在庆元县城居住的大毛坪宗亲一起晚餐,气氛异常热烈,这次聚会还商定,后正坑宗亲务必去半山、大毛坪一趟,这里才是我们的祖宗栖息地。

古代通往半山村的小木拱廊桥

年9月11日早上7点半,大毛坪宗亲乘一部车,从庆元县城出发,经岭头乡、举水乡到龙溪乡政府门口等待,我和叶新佺、叶大兴等后正坑宗亲乘一部车,从寿宁县城出发,经芹洋乡、下党乡到龙溪乡政府门口集合,由大毛坪宗亲引路,大约6公里车程,到达通往大毛坪村的公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的小木拱廊桥,我们停下车,叶庆德告诉我们:“这是古代半山村通往各地必经之桥。”小廊桥看去短小别致,历尽沧桑,完整无损,外观美丽,年久古老,哪个年代建造不详,经过小廊桥的小山路长满荆棘,杂草丛生,场景十分凄凉。

看完小廊桥,继续驱车半公里,停下车,叶庆德说:“这公路后山就是古代半山村庄旧址。”我们沿着崎岖的小路往上爬,看到的是长满芦苇、小树和杂草的荒废土地,只有一块地种植番薯,叶庆德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宗元六公从龙泉瑞竹垟迁徙到这里,居住了二十余世,不知何因,后代宗亲一起全部迁徙。”半山旧址的对面山脚下溪流环绕,这是举水乡月山村通往龙溪乡至寿宁下党乡的溪流,溪流和青山形成美丽富饶的山水画。

半山村遗址

半山村遗址的面前山场

看完半山旧址,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古代的祖宗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寻求生活环境,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舍厝弃耕,白手起家,重建家园,兴家立业,生活多艰,命运多舛。

我们返回公路继续乘车,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往前开,经过李家坑村,往山上爬坡,转了一个大湾,见到的是一个人去楼空的村子大毛坪村,村庄坐落半山腰,挂壁灯盏形,古树满山,依山傍水,溪流涧清,群山巍峨,幽谷雅明,自然风光钟灵毓秀,澳头湫瀑,似白龙下山饮涧。

大毛坪村全景

年9月11日,后正坑村宗亲与大毛坪村宗亲在废弃的大毛坪村庄老厝合影留念

叶庆德告诉我,村庄原名虎朝坪(虎巢坪),古代没有村庄前是一个老虎窝,冬天下大雪,漫山遍野积满雪,唯一这里没有积雪,大大小小的老虎全部聚集到这里保暖,因此而得名,后来叫大毛坪,半山叶氏祖宗从春公于康熙五十一年(年)迁徙这里,繁衍十世,解放前后迁往福建建阳、建瓯、明溪等地余人,主村现有叶氏后裔余人,双胞胎13对,在各条战线任正、副科、普通干部的有30余人,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教师、医务人员20余人,涌现出大批优秀企业家,叶文生是庆元县江源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叶庆盛是欧洲浙江总商会会长。

今年6月份还收到叶庆德寄来的他自己著的《蕈山客》一书,该书是杭州西冷印社出版,主人公叶庆德原先是一位地道菇民,14岁就跟随父亲远离家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福建省清流县菇厂体验学习剁花法制菇,他像志飞蓝天的雏鹰,16岁就独当一面,到武夷山独闯菇业,经历过无数第一次,第一次学做制菇工具,第一次自己设计改进菇寮,第一次出面与山主谈判,第一次砍菇木做樯,第一次学习烧炭,第一次砍樯树历险,第一次成功与福建东家签订生产合同,第一次单独开创菇厂,第一次巡山防盗狩猎,第一次出面应对当地村民30多人的聚众抢菇风波,第一次掀起全村乡亲赴闽建设起13个菇厂热潮。最为精华的是,他向外行人真实披露了多年来菇民秘而不宣的剁花法全过程,不仅自己很好继承了先辈父老制菇的秘术,而且不断研究创新,大胆改进了传统菇寮以竹木作菇寮墙体的古法,智慧地改为像家乡黄土墙木材屋的冬暖夏凉的泥墙,使菇寮既保暖保安,又防火防风,进入了剁花制菇的自由王国。他在实践中,能制出超棒的、香味四溢的优质菇,能让无比清馨的独特菇香飘逸群山,远飘海外。他传承香菇鼻祖吴三公“剁花法制菇”的秘术,长达23年的艰辛历程,后来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到副乡镇长,总结传承15步剁花法制菇秘术,出版《蕈山客》,为“剁花法生产香菇”申遗作出突出的贡献,为剁花制菇申遗传承代表人物,堪称新时代“蕈山客状元”。

我们察看了大毛坪村每座较大的废弃古厝,察看了大王庙,结束了大毛坪行程,沿着村尾一条陡峭的古道往下走,这是大毛坪村未通公路之前,村民日常来往龙溪乡必走之路,我们走了5里路,到了李家坑村。

坐落在李家坑村的大毛坪村委会旧址

李家坑村旧址

李家坑村村民不是姓李,全部姓叶,为何取名李家坑我就不清楚了,这个村的村民全部是大毛坪村迁徙到这里的,有十来座老厝,在家的村民大部分是老人,极少年轻人,他们见到我们是后正坑来的宗亲,个个异常亲切,异常热情。村庄环境优美,每座厝都是土木结构,由于大毛坪的村民全部迁居到县城,大毛坪村委会就设在李家坑村叶庆寿书记的老厝里,中午在家的全村宗亲都和我们在一起聚餐,一起合影留念。

下午,叶庆德还带领我们考察了举水乡月山村、落岭村等美丽乡村。

06

年11月13日,我与叶庆德按预先约定,前往龙泉市屏南镇瑞竹垟,我和叶新佺、叶新平、叶新清、叶大兴等后正坑、岭兜宗亲,早上驱车从寿宁县城出发,到庆元县城与大毛宗亲会合,一起沿着一条通往龙泉市瑞竹垟的公路驱车,爬山越岭,一路上阴雨连绵,公路蜿蜒曲折,路边森林茂密,浓雾弥漫,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到了瑞竹垟村。

瑞竹垟村位于龙泉市西南方瓯江上游源头,是龙泉市与庆元县交界的村庄,原村庄在水库底下,因建瑞垟水库原村庄移至水库边上,绿山青山,山水交融,环境清幽怡人,风景如画。

瑞竹垟村全景

瑞竹垟村宗亲叶石川、叶明老师告诉我,松阳卯山碧渊公九世孙苍鑑公,由松阳卯山迁至龙泉瑞竹垟,迄今三十二世之久,全村姓叶,这里的叶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全村现有余户,总人口余人,是龙泉瑞垟电站移民,这里成为全国叶氏旅游风景区,每逢清明节,全国各地叶氏后裔都来着里祭祖,热闹非凡。修桥、补路、做凉亭,是龙泉人民流传千年的三大传统美德,瑞竹垟村民把修桥、补路、做凉亭称为人间的三件好事,在这一传统美德精神的感召下,过去在瑞垟山区,那一条条的山间小道上,都可以看到先辈们不辞劳苦、精心建造起来的古凉亭,如今交通便利,就是进到山里劳动都有通车道路,凉亭渐渐被人淡忘,成为山间时隐时没的风景。

叶庆德告诉我,两年前,大毛坪宗亲与瑞竹垟宗亲互不认识,他特意带领大毛坪宗亲并带上家谱前往瑞竹垟寻宗,因半山宗亲元六公后裔人口不多,没有祠堂,要求落叶归根,将元六公灵位安放在瑞竹垟祠堂,瑞竹垟宗亲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当年就把元六公灵位安放在瑞竹垟祠堂(年12月24日),这充分体现了瑞竹垟宗亲高风亮节的风格。

瑞竹垟宗亲叶明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叶氏宗祠、古民居、水库,与宗亲共午餐,谈宗论祖,热情无比,最后众宗亲一起合影留念。

年11月13日,后正坑村、岭兜村、大毛坪村、瑞竹垟村宗亲在瑞竹垟叶氏祠堂合影留念

当天下午,返回庆元县城,叶庆德带领我们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香菇文化节,品尝庆元特色美食,参观了古廊桥、西洋殿。

07

年4月2日,清明节,后正坑村、岭兜村宗亲与大毛坪宗亲前往半山祭祖宗墓,因这天有全国各地的宗亲回来,这是一次难逢的机会,到时以便更多的宗亲相互认识。

由于寿宁下党到杨溪头的公路正在水泥硬化施工,路不通,后正坑宗亲从寿宁县城驱车出发要经过托溪乡、庆元县的岭头乡、举水乡,绕道而行到龙溪乡,岭兜村宗亲从家里驱车出发,经平溪镇、南溪村、举水乡到龙溪乡,而大毛坪宗亲已在祖宗墓下的公路边等待了一个小时。

我们一到,大毛坪宗亲就带领我们沿着溪边走去,越过溪流,沿着对面的的小径往山上爬,到了祖宗墓,墓名叫“六人墓”,叶庆武将“六人墓”地形来龙去脉向我们详细讲述,也就是墓里有6个祖宗的遗骸,墓碑因年久被雨水冲刷,字迹模糊,认不出名字,具体哪个年代不清,只知道是半山祖宗的后代。这是我们头一回见过的墓,满墓杂草,墓面没有修理,后山龙脉硬,前面溪流环绕,峦峰高耸。叶庆德告诉我:“这墓地很有风水,自然景观好,可以像寿宁的三关底虎墓一样开发建设成旅游景区”。

大家争先恐后,干劲十足,拔草的拔草,除草的除草,割草的割草,烧香的烧香,烧纸钱的烧纸钱,祭完墓,我们回到公路上车。

年4月2日,清明节,后正坑村、岭兜村、大毛坪村宗亲一起祭半山祖宗六人墓

这次后正坑、岭兜宗亲来了十几个人,除了上次我们去过大毛坪,大部分宗亲都没有去过。因此,车辆直接开往大毛坪村,大家观看了人去楼空的村庄,大王庙,风景林,返回李家抗村,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毛坪村、后正坑村、岭兜村及在家的李家坑村男女老少宗亲一起合影留念,一起晚餐,场面气氛十分热烈,个个有如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次祭墓对后正坑、岭兜宗亲来说是历史以来的第一次。

年4月2日,清明节,后正坑村、大毛坪村、李家坑村宗亲在李家坑村合影留念

年12月31日,叶庆德从庆元县城驱车到寿宁的岭兜村与宗亲聚会,当天还慰问了迁居岔头坂村90岁的上岭根宗亲叶联全,叶联全是“联”字辈当时唯一健在的老人。

08

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美。因造福工程搬迁庄整理项目,大毛坪村庄、李家坑村庄近年全部拆除,后正坑村庄早年就拆除,村庄成为山地,回得了家乡回不了家,宗亲分散全国各地,各管各的公务,各做各的生意,“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越来越强,乡愁意识越来越淡薄,分开容易相聚难。我不情不自禁想起宋代诗人李觏的《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下一代还有像叶庆德这样把乡愁当成比什么都重要的宗亲吗?下一代的下一代呢?

作者简介

叶大文,寿宁人,就职于寿宁县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优秀农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多篇获奖,代表作《国外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闽东农业的思考》被宁德地委、宁德地区行署评为“闽东优秀建言奖”并获奖金,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