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bdfyy999.com/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皇帝。在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当中,最为后人称道也最受争议的,莫过于他整肃贪官,澄清吏治的行为。
对于贪官污吏,他几乎做到了“零容忍”,为了震慑贪腐之心,他不惜发明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剥皮实草”等酷刑,贪污严重者甚至株连九族。但同时,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着知人善用的良好品格。
他十分善于发掘身边的能吏干才,不拘一格地任用之。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出外巡查时,偶然遇到一个小吏,在小吏的盛情邀请之下,朱元璋饶有兴致地与之把酒言欢。
交谈之中,朱元璋发现这位小吏是一个尽忠职守的人才,便让他官升十级回老家做知府。
一、“高处不胜寒”——一代雄主朱元璋的孤寂人生
大明王朝洪武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年年的除夕之日,全国官员百姓都在忙碌而喜悦地准备欢度佳节。而时年70岁的“老干部”朱元璋,却待在皇宫里百无聊赖。
皇宫内外不时响起的烟花爆竹,锣鼓轰鸣,欢声笑语,再度勾起了老头沧桑悲凉的回忆:当年的青葱岁月里,自己也是兄弟朋友遍天下。众人在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在家把酒言欢,共话桑麻,好不快活!
而如今,自己已经黄泉路。居于权力巅峰的朱元璋,成了一个彻底的孤家寡人。此时的朱元璋,似乎不再是那个傲视天下的洪武大帝,他回到了自己最初的身份——凤阳老翁朱重八。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伤神。
他在那一刻猛然理解,为何自古帝王都自称“孤家寡人”——褪去“大明天子”的耀眼光环,他就是一个孤寡老头子。
所以,他突然很想冲破这高大的宫墙和权力的“囚笼”,褪下“吾皇万岁”的虚假伪装,以一名普通老头子的身份,去真切感受一下自己统治下的大明江山,人间百态,嗅一嗅酸甜苦辣的市井烟火气。
于是乎,朱元璋便撇下了官员和随从,孤自一人出宫,想要散散心,解解闷。
二、“世间有真情”——冷面铁血朱元璋的另类柔情
因为是微服私访,所以朱元璋没有讲任何排场,一副民间老头的装扮,不认识的人根本看不出来。而除夕之夜,居家团圆的日子,应天府的大街上自然是冷冷清清。在这个时候,老百姓虽然生活贫乏甚至艰苦,但却有至亲相伴,享受天伦之乐。
而朱干部身居权力巅峰,却连一个之人都没有。就在此时,不远处的一个吏部衙门内,传来了一阵欢快的歌声。这举家团圆的日子,早已经放假一空的衙门,有人唱歌?
好奇心驱使着朱元璋,顺着歌声推门而入,一探究竟。进去一看才知道,一个小吏正在哼着小曲,看上去非常怡然自得。
这位小官看到这位衣冠简朴,表情凝重的老头之后,无论如何也不会将他与当朝天子联系起来,还以为这就是一个和他一样,不能回家甚至是无家可归的老人。
于是,本着“同病相怜”的情感,小吏就热情招呼朱元璋一起坐下喝酒,还又去加了两个小菜,看着那么热情的小官员,朱元璋也不好意思拒绝。于是,这一老一少就开始大口喝酒吃肉,把酒言欢起来。
出身市井的朱元璋,在与底层小吏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似乎一下子找回了生活的本质。他放下的皇帝的架子,君王的傲慢,政治家的警惕,和这位新认识的“忘年交”,一起享受着这一份难得的“人间清福”,那粗劣的酒肉也胜过皇宫里的一切珍馐美味。
而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朱元璋开始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关心地询问道:“你是什么品级,为何除夕夜还在此值守”?
此时的小官就是把朱元璋当成了一位普通老者,于是他推心置腹地回答道:“有谁不想回家呢。我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亲,但假如连我都走了,整个吏部衙门就无人值守了。万一出了什么事,朝廷追查下来,必然会牵连很多人,所以我就自愿请命留下来值守”。
听着这个年轻小厮回答,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这个年轻人在衙门里品级最低,但能如此恪尽职守。而且即使一个人也能苦中作乐过的逍遥自在,实在难能可贵”。通过这番谈话,朱元璋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剧照
他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早早的去世让他失去了床前尽孝的机会。小吏的孝心着实令他感动。朱元璋又大饮了几杯酒之后,彻底敞开心扉地与小吏聊起了家常。他没说自己的身份,但却把自己年轻时的辛酸苦辣,以及现在的孤独寂寞,全部向小吏倾诉了一遍。
小官听完也是极为同情他,拍着朱元璋的肩膀安慰他。朱元璋也被他真挚的感情和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所打动。这一对“忘年之交”的互诉衷肠,让朱元璋暂时寻回了久违的人间真情,排遣了内心的孤独寂寞。
再进一步了解了之后,朱元璋认为这个小吏是一个恪尽职守、孝顺母亲的好人,是那个污浊官场上的“一股清流”。再看看那些拿着高位厚禄却不知足,贪污渎职的人,朱元璋认定,如果他做了官,也一定会是一个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好官。
而且小吏过年不能回家,和自己对官员的苛刻要求不无关系。想到这里,朱元璋竟然对这个小吏有了些许愧疚之心。二人酒足饭饱之后,夜色已深,朱元璋起身回宫,热情的小吏还起身送了朱元璋一程。
在即将告别的时候,朱元璋十分感动地说道:“你这样的人非常好,我们明天应该也还会再见面的”。第二天大年初一,朱元璋照例要再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等到结束了这些虚假的繁文缛节之后,朱元璋立刻向吏部的人询问昨晚值班的小吏的情况,并要求马上召见他。吏部官员听后也是十分诧异,但圣命不可违,官员们马上按照皇上的旨意去安排了这件事情。
就这样,这个小吏稀里糊涂地被带到了金銮殿之上。当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小吏顿时吓六神无主,赶紧下跪请罪,磕头如捣蒜:这不是昨晚跟自己一起喝酒的人吗?自己对当今圣上如此无礼,皇上岂不是要治自己的罪?
而朱元璋则十分热情地让小吏不要害怕。并当着众人吩咐道:“爱卿莫怕,你能在除夕之夜坚守职责,为国效力,十分可贵。而且,你还能不忘远在家乡的母亲,说明你为人很孝顺。
朕今日让你升任你老家的知府,这样既能造福一方为朝廷尽忠。又能照顾你的母亲为家里尽孝”。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任官制度,遵循严格的“异地为官”原则,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不允许任何人在自己老家为官,而且想要越级升迁,都必须要经过吏部严格的考核,再由皇帝审核。
所以,朱元璋的这番话,让小吏惶恐不已。而且朱元璋的朝令夕改、恩威并施也是出了名的。于是小吏只能马上谢恩推辞。但真心帮助小吏的朱元璋,则严厉说道:“让你受任升官还敢推脱,不必遵循旧例”。
看到皇帝有些生气了,知道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小吏也就不推脱了,领旨谢恩后,跪着退出了大殿。明代官员的品级共分为九品十八级(正副职位),该小吏原本无品无级,就因为和朱元璋的一顿酒,就一跃成为了正四品知府,连升了十级,顿时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件事也随之在民间传为了一段美谈,在悠悠青史中流传了下来。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朱元璋是一个苛刻,薄情寡义的暴君,他出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惩戒贪官的律法。
但同时他也堪称一代贤君,在他心里,孝顺品德好的官员即使能力差一点,也愿意委以重任。他对故乡父母、知心之人的温情脉脉,也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而这,也就是朱元璋严苛吏治之下少有的温柔吧!
三、“慧眼识英才”——雄才大略朱皇帝的知人善用
在历史上,朱元璋虽然以冷面寡情,嗜杀成性著称。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心忧百姓,同情弱者,知人善用的明君。因为一顿酒重用小吏的事,也绝非个案。只要是有智慧有才华的人,朱元璋都会不拘一格地任用之。本文仅为几个小例子,侧面说明之。
历史小说《前闻记》中曾记载过,朱元璋与一名御厨的有趣故事。话说有一日,朱元璋和马皇后正在一同进餐,享受着平凡夫妻的平安喜乐。
两人吃正香时,朱元璋猛然发现饭菜里有一小根短短的毛发,顿时龙颜大怒。即便我们普通人,在饭菜里吃出头发,也多半会倒胃口,更何况性如烈火的朱元璋。于是,他马上令人把御膳房的负责人光禄寺卿叫了过来责问。
光禄寺卿也是吓魂不守舍,立马叫来了负责这道菜的御厨。原本众人认为这个御厨是必死无疑。但意外的是,御厨最终证巧妙地澄清了自己,还获得了封赏。
御厨到了金銮殿,听明事情原委之后,不仅没有慌乱,反而仔细打量了朱元璋之后,缓缓摘下了帽子,恭敬地说道:“陛下,那不是头发,而是龙须”。
朱元璋看看御厨的光头,又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的确掉了几根,顿时有点尴尬。而马皇后赶紧在他身边打圆场化解了僵局。于是,朱元璋心情舒畅,哈哈就把此事放过了。
不仅如此,御厨临危不惧的态度和那句“龙须”,老朱很是受用。他还下旨封赏了御厨和光禄寺卿。由此可见,朱元璋在面对贪官污吏,骄兵悍将时虽凶狠残暴,也的确喜欢滥杀无辜,但是在有些生活琐事上,他又表现得十分开明。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十分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十分敬老爱老。他认为老年人生活阅历丰富,在民间也有威望有地位,处事必然合理公道。
所以,他就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一批有胆有识,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乡老人”(一种基本管理干部,不算国家正式官吏)。这些人主要负责乡村地区的民事纠纷、宣扬教化等朝廷无法直接管理的事务。
在洪武十九年时,他曾颁发过一道命令,给全国的老人发放生活津贴:“若贫无产业年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絮一斤”。而且,他还召集了一些“乡老人”进宫聊天,体察民情。
在交流之中,朱元璋突然发问道:“现在民间,还有人造反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好回答:回答有?那就是再给老朱的盛世天下抹黑;回答没有?偌大的江山不可能没人造反,老朱必然心知肚明。而且一旦以后自己的辖区有人造反,那就是欺君之罪。
所以,一个小问题,一旦回答不好,就可能有杀身之祸。在场的一些老人们都面面相觑,不敢说话。然而此时,一名叫金大节的“乡老人”,却用了八个字,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捕获已尽,唯恐复生”。
其大概意思就是说,国家确实还有一些敢于造反的贼寇,已经被消灭干净了。但国家也绝不能放松警惕,以防死灰复燃。这句话可谓是一语三关:
一方面,照实说出了民间的治安状况实情;同时,歌颂了朱元璋治理之下大明王朝的安定局面;而且,还顺便提醒朝廷不可松懈治理。
朱元璋非常高兴,他认为金大节有勇有谋,且胆识过人,比朝廷上那些阳奉阴违,唯唯诺诺之辈强多了。于是下令升金大节为知府(“上异之,即擢为知府”)。
总之,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朱元璋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但对于底层人民,出身卑微的朱元璋,几乎从未苛刻过,尽显仁君风范。
四、结束语
在中国古代的四百多位大小皇帝当中,明太祖朱元璋似乎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出身贫寒,一个淮右布衣,瓮牖绳枢,贫寒卑微之人。他承受了家破人亡之痛,历经了四海飘零之苦,饱受了频繁战乱之灾。最终开创了三百年基业,着实令人称道。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其名”——作为一个见惯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君主,朱元璋的残酷是出了名的。在整肃贪官污吏过程中,他手段毒辣。官员们可能一件事办不合圣意,就有性命之忧。
因此,在“不做就不错”思维影响下,官员懒政、渎职现象十分严重。然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朱元璋的勤政敬业也是举世罕见,堪称“皇帝劳模”。
因此,他对手下官员的要求也是,“无功便是有过,懒犯罪”。一个小吏的恪尽职守,也就因此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
五、参考文献
[1]吕景琳:《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洪武皇帝大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2]李屹寰:《名人大传——朱元璋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创,年版。
[3]宋伟哲:《中国古代两种反腐模式之评析——以唐太宗与明太祖的吏治为切入点》,载于《时代法学》,年第5期。
[4]孙钰涵:《重典治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载于《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年第7期。
[5]方潇:《传统法制之吏治境遇:道德虚张与法律萎缩及其他——以明初重典治吏为背景的一种文化解析》,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第5期。
[6]孙宇、王烂漫、刘东渤、李景曈:《重典治吏,立国之本——浅析明初“重典治吏”思想的形成和表现》,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年第11期。
[7]梦晓:《严刑峻惩奸贪皂白不分亦为患——简评朱元璋的吏治与“空印”、“郭桓”案》,载于《人民司法》,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