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被冠以清流之名的东林党没能拯救明 [复制链接]

1#

大明王朝一直被人们视作最后的汉族王朝,所以对它有着特别的情结。他们为大明王朝的覆灭痛心疾首。是以,隔着时空各种关于大明覆灭的分析以及能挽救大明衰落的策略,不断涌现到人们面前。

其中,公认的衰落缘由里便有党争这一条。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更可以说是贯穿明末。

有些人觉得如果当年不是东林党这群不懂时务的书生误国,大明王朝不会那样迅速地走向灭亡。

而有的人却觉得若是东林党能彻底掌控权柄一定能扭转当时的局势,只是陷入党争的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了。历史从来不容许如果,明朝这座大厦的覆灭结局也从来不是某个党派可以轻易改写的。

一、陷入党争泥潭的东林党难有作为

1其一东林党确实源自清流

万历一朝挥霍掉大明最后的辉煌,然后就被蛰伏许久的黑暗与腐化拖入深渊。自铁血宰相张居正故去后,长年被压制的万历帝再没有顾忌,他的顽劣与自负使得朝纲迅速败坏。

王公贵族以及宦官们,愚弄皇帝,把持朝政,陷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家国危急之际,一群关心国事,愿意荡涤世间污浊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他们振臂高呼,不畏惧权势,只希望能唤醒统治阶层的良知。

东林党便是在这种局势里应运而生的。江南士大夫顾宪成因为立储之事被神宗厌弃,只得回到故乡到东林学院讲学。

一批江南士大夫为顾先生的气节蛰伏,纷纷投入东林学院门下,形成了标榜骨气,务实救国的东林学派。

因为察觉到有天下大变的危机,创始人开始议论时政,期待用自己的学识建议完成救国大业。

不难看出,最初的东林党确实出身清流,视拯救天下万民为己任。只不过纸上谈兵的美梦终究经受不住现实的磋磨。

2其二陷入党派无休止的争斗中

东林党历经神宗、天启与崇祯三朝,虽然势力不容小觑且不乏真知灼见,但他们的重要时光还是在与各路党派的权利斗争里消磨掉了。

东林党最大的对手一直都是阉党,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这群阉党的胡作非为才将皇帝蛊惑更是将大明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里。

所以这两个党派一直势如水火,互相。他们想要制定各类务实政策如减免税收,公正科考以及加强辽东军事战备等,都因为权势不在自己手上而难以贯彻到底。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各路以籍贯划分的党派林立,齐、楚、浙、宣、昆等高官党派为了维护自身原有的权益,也对处处要改革的东林党颇为不满。明末就在各路党派的纷争里陷入无边黑暗中。

或许东林党的初衷确实是清流做派,以天下为己任。只是,他们做事的方法策略太过激进,完全不通情理,致使朝堂之上官员为了自保只能各自抱团。

强盛的大明王朝就从此被割裂成无数个小团体,内忧外患之下还不团结一致,只能坐等灭亡。是以,后来取而代之的清朝对于党争一事尤其忌讳,绝不容许臣子之间互相勾连。

二、冠以清流的东林党并非全心为民

1其一东林党的背后是江南资本

这些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并不是毫无私心,只为百姓的。源自东林党的江南人士里有不少来自地主以及工商阶层的。

所以,东林党反对宦官征收矿税与盐税等并不是仅出于对国民赋税的承受能力着想,更是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利益斤斤计较。他们说阉党祸乱朝纲,而自己的心里也不是没有藏着私心。

江南资本为东林党在各路党争里提供资助,而受益的东林党自然要向自己的支持者回馈好处,为他们谋利,成为这些资本剥削百姓的助力。很多百姓被迫失去财产成为流民,这些都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所以,东林党救不了普罗大众,因为他们早已选择站在剥削者的那一边。他们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实则是沽名钓誉收买人心的拙劣手段。

如同出身农民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打着自己与农民同样出生的旗号收了人心,但是自己能争得天下却是依靠地主阶层的帮助完成的。

等到他登上帝位,他都要将那些地主的政治投资还回去。所以,他也只能成为剥削百姓的同谋。

2其二他们的行事总是欠缺考量

东林党的行事里有太多欠缺考量的冲动,尤其以国本之争与京察之争最严重,无谓的同时更是造成诸多裂痕。万历帝因为偏爱自己宠妃郑氏,所以打算越过立嫡立长的祖训,立皇三子为太子。

这是家事更是国事,虽然万历帝的做法绝对欠缺考虑,但是东林党咄咄逼人的态度,也彻底触怒了圣颜。导致这位极度不爱听忤逆之言的皇帝选择和稀泥的方式,一直不决定立储的人选,以致国本不稳危及将来。

东林党在这件事上的举措就可以看出这个党派的短识与固执,若是坚持立嫡立长就应动用各类手段让皇长子当上太子,或者顺应万历帝心思改立皇三子。

对于国本而言,稳妥才是最要紧的。而他们却选择与皇帝较劲,将这件事情一拖再拖,在长期的拉锯战里不仅错失了诸多重要策略的实施,更是令两位皇子陷入皇位争夺的明争暗斗里虚耗大明的实力。

东林党为了争京察这个官员任免职务,更是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的局面,人情世故全然不顾,将自己的老对头们逼回了南京城。

然而,明末的动乱使得南京这个陪都拥有了实权,而已经将人全都得罪光的东林党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还谈什么救国救民。

三、为何说东林党即便手握权柄也无法拯救明朝

1其一君臣不同心

其实,即使东林党没有陷入党争消耗精力与时间,他们也无法挽救大明。他们咄咄逼人的态度,势必无法与皇帝建立友好的君臣关系,两者不同心如何能施展抱负。

阉党能被重用,除了他们能够接近君王博取信任外,更在于他们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知道如何行事才能完成对皇帝的借力。然而东林党固守清流的文人做派着实讨不到皇帝的欢心。

毕竟,在明朝的权利制度下,君主集权化尤为强大,底下官员想要拥有办事的自由与权利还是要得到皇帝的首肯。阉党就是深谙了这个道理才会无往而不利。对于明朝皇帝来说,臣子的品行节操并不重要,能否听取差遣才是最紧要的。

桀骜不驯的东林党注定得不到皇帝的欢心,他们那副视死如归的名士做派根本博取不得君心,因为早已不是汉唐与魏晋这种对名士追捧的时节了。

2其二换汤不换药

即便东林党权势滔天,他带来的黑暗与腐化也绝对不会比阉党以及其他党派少。就是在他们的一手操作下,商人的赋税得到了极大的减免,但是国家要运作,这些赋税不从商人身上出,就要从农民身上压榨出来。

加上明末年间灾厄不断,连年歉收,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所以东林党对这个国家造成的伤害并不比阉党们少。他们对其他各党的打击力度也是决绝狠辣,不留退路。

致力于在各个关键岗位安插自己人,可以想象当他们得势时,门徒遍布各个关窍,势力如同昨日的阉党那般只手遮天时,也同样会生出为所欲为的心思来。并且这些统治职位原本就是剥削的工具,谁在这个位置都会按照原本的设定走下去。

这些权利阶层的争斗在百姓看来如同戏文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滋味。只是摧残自己的人换了面目。最终还是走上流民贼寇的命途,与这个王朝一同陪葬。

3其三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明朝灭亡实则亡于万历,轰轰烈烈的三大征几乎将明朝的精锐与家底赔光。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极大。百姓被残酷压榨,失去了生计更是积累了怨气。

看似辉煌的王朝已是油尽灯枯的状态,更何况辽东的满族迅速崛起,给了大明致命的一击。或许,没有满族的滋扰,大明还有缓和的机会,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如同人生再无后头可能。

即使东林党有心有策略,面对国势已去的大明也是回天无术。再是医术高明的人也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国之将亡,如同人的濒死之境,整个躯体到处充满问题,解决了一个另一个又会出现,根本寻不到根源,也就谈不上对症下药了,只能感叹一句气数已尽。

所以,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其他想要挽留大明之人,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他们情绪高昂却实在拿不出可行的举措。

或许,换一个安宁的时代,这群书生也能得个美名成全自己,至于末代的大明,他们只能背负亡国书生的恶名。即使有后人的辩驳,也无法洗清其中的污浊。

四、总结

明朝的最终灭亡还是源自于封建统治的新陈代谢,以封建王朝的运转机制,它的寿命和运转状况都不是可以轻易被改写的。

如同,人类无法突破生命的极限迟早会死去一般。那些社会的毒素与弊端终将会积累到无法代谢的地步,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埋入早已掘好的坟墓。

参考文献/p>

《明史》

《明实录》

《清史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