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析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学问 [复制链接]

1#

《大学》其实是《礼记》的一章

什么是《大学》呢?这个《大学》跟我们今天说的“大学”可不一样,在周朝分封制度下,君子小人、大人小人指的都是贵族和平民。贵族自然是统治者,自然是大人。《大学》就是统治者们的学问。

《大学》原本只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在汉朝编订整理里面大量收录了周代的文献和内容,南宋朱熹专门挑出这一章做了《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三纲八目”

所谓的三纲八目是孔子讲述,曾子记录的内容如下:

《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这句话拆分开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其实就是三纲。也就统治学必须先明确的三条提纲掣领的言行操守。

翻译一下就是:“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接下来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里面除了格物和致知之外都有解释,于是朱熹为了补充完成三纲八目,亲手提笔补充了格物致知的含义。这样也给朱熹带来了一个道德难题。

朱熹的道德难题

抗日战争年代里,蔡尚思写过一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非常精彩,如果与另外一位大师南怀瑾的学说进行对比,你会发现这是对同一问题的两种极端解释。两个人的思想可以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在南北两宋时期其实也是一样,针对儒学的各种解释和学说层出不穷,先有程颐程颢兄弟,后来的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两宋时期其实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小黄金时代”,虽然思想之花只开在儒学的后院内。

南宋时候朱熹非常喜欢《大学》这篇文章,只是强迫症在作祟,“格物致知”没有解释的依据让他茶不思饭不下,于是他终于决定动手了。要想解释“格物致知”那么必然面临一个天大的问题——那是“圣人训”,圣人的东西可以随便更改,或者随便解释吗?这是朱熹想要解释格物致知面对的一大难题!

聪明的朱熹与时代赋予他的机遇

两宋时期北方胡人大举南下,给我们的传统汉语带了严重冲击。就好比说今天明明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居然说的是北方语系是一个道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糅合在一起,带来的就是对经典语句和字词的怀疑。

比如:朱熹说《大学》“三纲领”当中的“亲民”应当是“新民”。古代训诂学有“音训”这个项目,原理很简单:发音相近的字,意思也相近。这是因为上古时代,语言先于文字,文字还很长时间都没有定型,我们现在学习中学语文很多“通假字”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亲民”就是“新民”,在训诂上可以成立。

在文化交织和蓬勃发展的年代,朱熹利用一点点漏洞给格物致知做了解释为:穷极事物的真理,见一物格一物。比如:明代王阳明一开始就深信这个道理,曾经面对这竹子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一定要搞清楚竹子的内在运行原理和天理有什么关系。还给后人留下了守仁格竹的成语,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字阳明。

朱熹对《大学》的解释

朱熹在晚年写过一本叫做《大学章句》的书,他认为“明德”就是“天理”,“明明德”就是“去除私欲”,简单来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如果把“存天理灭人欲”做到极致就是“止于至善”了,这个是命题折磨了中国人几百年,但是都理解错了,后世理解的与朱熹理解的完全是两种概念。这也是朱熹自己开始解释经典为后世留下的隐患。

王阳明的看法

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到了明朝中叶,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帝王之学、家长之学是束缚和保守的代名词,关于这个内容本号在前几期有过专门阐述,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这里我只说王阳明的看法。

在长期的理学压迫中,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百姓阶层都充斥着怨恨和愤怒,社会上毫无自由,毫无人性可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天理”的解释,用来压迫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终于在明朝中叶,王阳明高喊一声“天理即是人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天理、人欲”的思想枷锁,但是至少为社会灌入了一股清流,这股清流直接影响了明朝的政局、社会形态和后世发展。

比如说:在明朝理学如此昌盛的年代里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艳情小说和仕女图,官员又怎敢帮助“嘉靖皇帝”认爹,其实都跟王阳明有分不开的关系。

本文至此结束

如果您有其他不同的见解或者观点,欢迎留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