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明王朝1566清流上台后,胡宗宪为 [复制链接]

1#

在《大明王朝》中,胡宗宪是个让人惋惜的角色。他忠诚于君王,爱护百姓,既能上阵指挥,又能治理地方,是古代军政两方面都出色的典范。

大明没有胡宗宪就无法维持东南地区的稳定,而东南地区没有胡宗宪也无法保持秩序——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出自营销号之口,但实际上却非常真实。

在嘉靖朝的政治和江湖中,可能只有胡宗宪才能得到这样的赞誉。

《大明王朝》虽然播了46集,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严党因贪婪而兴起,又因贪婪而垮台;陈洪因为狠辣而成功,却也因为狠辣而失败。

胡宗宪从严党发迹,注定也会像严家父子一样沉船。在明代党争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一方能够逃脱失败的命运。

作为官场斗争的失败者,通常只有被审判的下场。胡宗宪是严阁老的人,清流上台后清算他似乎是必然的。但观众是有记忆的,在倒严之前,无论是基层的谭纶,还是领袖徐高张,清流都明里暗里承诺过要保护胡宗宪。

胡宗宪的人品和才能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他还是半个清流盟友。徐高张虽然不太讲武德,但也绝不会背信弃义,倒戈相向。

在官场上,斗争从来都没有温情可言。事实证明,严党倒台后,胡宗宪还是受到了牵连,被迫远离权力中心,最终在徽州老家度过余生。

当清流上台后,他们为何迅速抛弃了胡宗宪?答案十分残酷:他们一直不信任胡宗宪,徐高张只是利用他作为挡箭牌。

挡箭牌,就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人肉盾牌。只要需要,就会被召唤;一旦用不上,就会被抛弃。因此,当徐高张等人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时,他们都在忙于新一轮的权力分配和官场斗争,谁还会关心曾经的挡箭牌呢?

胡宗宪在清流眼中一文不值,令人费解的是,嘉靖为何也遗忘了他呢?在第32集中,鄢懋卿刚刚巡盐归来,吕公公就揭示了事情的真相——严世蕃、鄢懋卿等人私吞了整整三船、二百万两的银子。

这次不公正的分赃事件成为了压垮严党的最后一根稻草,嘉靖下定决心要倒严。心动不如行动,嘉靖的执行力很高,他秉持着说干就干、能早尽早的原则,已经在内心将严党列入黑名单,准备在过完年之后,将他们的新账旧账一起清算。

在倒严之前,嘉靖已经在心里拟定了自己的策略——区别对待、分类施策。对于党魁严嵩,为了保持局势稳定,他尽力维持彼此最后的尊严;对于严世蕃、鄢懋卿等严党干将,他毫不留情,坚决予以打击;唯独对胡宗宪,他的态度则不同。

嘉靖固然珍视人才,但是胡宗宪身上贴着严党的标签,长着严党的胎记,他始终不能完全信任。因此,在倒严之前,他曾通过侧面询问严嵩与胡宗宪的关系。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嘉靖:胡宗宪的病情如何了?他是你的学生,应该给你写信。严嵩:回皇上,胡宗宪在告病前上了一个奏疏,但一直没有给我写信。

不过,臣知道他的病情,南直隶巡抚最近去看过他一次,说是由于劳累过度,可能需要一年半载才能恢复。嘉靖:胡宗宪是立过大功的人,给他写封信吧。

告诉他要好好养病,也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不要再插手江南织造局的事情,否则会很丢人。

嘉靖的关心似乎是为了胡宗宪好,但实际上是在试探严嵩和弟子的关系。这种突然的关心往往带有不良的动机。嘉靖询问胡宗宪的病情,严嵩立即明白了皇上对胡宗宪产生了怀疑。

严嵩的回答非常谨慎得体,但嘉靖从中发现了意外的信息:严嵩对胡宗宪的行踪了如指掌。这并不是个好兆头,因此他虽然表面上说胡宗宪有大功,但实际上是下了严厉的警告:“如果出了问题,面子上会很难看。

嘉靖对胡宗宪产生了怀疑,而严嵩则致力于保护他。在严党垮台的那一天,严嵩向嘉靖表达了对某些人的担忧:“有些人将受到天罚,有些人希望皇上能保护,有些人我为皇上使用,他们是国家的支柱,肩负着我大明的安危和重任,有些人现在还在为皇上效力,许多事情都取决于他们,只有他们才能完成。

”严嵩口中需要保护的人正是胡宗宪。他的这番话既有威胁的意味,又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严嵩和胡宗宪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在倒台之前,严嵩选择保护胡宗宪,既是出于私心,也是出于公义。胡宗宪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严嵩善于选拔和使用人才,自然不愿意看到他的得意门生就此仕途终结。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严嵩越是借助力量来保护他的弟子,嘉靖就越不敢启用胡宗宪。在大难临头之际,严嵩还对胡宗宪的前程念念不忘,这只会让嘉靖更加怀疑这对师徒的关系,进而加速抛弃胡宗宪。

严嵩的言论,最终成为反向助攻的典范。嘉靖虽然弃用了胡宗宪,但心中仍然充满了遗憾。在严党倒台数年后,嘉靖忽然想起了胡宗宪,他遗憾地说:“严嵩父子他们不争气呀,弄得朕连胡宗宪这样的人才也不能用了。

要是他还在……”

胡宗宪深谙世事,早已预见未来的走向,他果断地离开了仕途,即使有清流的推荐和嘉靖的赏识,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出。

他曾说:“我不能做小人,但可以不做名臣。”

胡宗宪,从恩师严嵩的高位跌落,严党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他还在朝廷为官,那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他选择了像伯夷、叔齐一样,拒绝接受周朝的粮食,以采薇为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胡宗宪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做小人,自当名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