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明王朝坑爹的最佳代表严世蕃,逼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治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胡宗宪逼着郑泌昌、何茂才和杨金水在上呈朝廷的奏疏中加上“建议朝廷延缓改稻为桑”的内容后,这道奏疏很快来到了严嵩的手中;再加上郑泌昌、何茂才随即而来的一封说明信;严嵩很快明白浙江水患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看完奏疏和信后,严嵩怒了,差点将生命定格在81岁:

“好、好……”

除了正在转圈的严世蕃,“严党”的两位核心成员——时任“通政使”罗龙文和时任“刑部侍郎”鄢懋卿,赶紧跑到严嵩身边,扶着他,抚着他的背,说道:

“阁老,阁老,您别急,别急……”

包括严世蕃在内,所有人都知道严嵩生气的关键何在,只是他们绝对不能承认,只能故意往胡宗宪的身上扯,想尽办法转移严嵩的愤怒点。

“冒青烟”小宝宝,第一个开了口:

“真是人心似水呀!他胡汝贞走到这一步万万让人难以想到。”

严嵩之所以差点享年,只因为严世蕃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下达“毁堤淹田”的命令;只因为严嵩竟然对“严党”失控到如此程度。可对于整个“严党”而言,“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就无法填补国库亏空,就无法给嘉靖皇帝交代,严嵩也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严嵩倒台,就意味着“严党”倒台,也就意味着“严党”集团几乎所有成员的末日来临。

所以,不管严嵩因何生气,鄢懋卿等人就只有一个目的,将严嵩生气的焦点转移到阻碍“改稻为桑”推行的胡宗宪身上。

鄢懋卿开了头,严世蕃顺势接过话头,直接挑明了进攻方向:

“哼!我们可以扶起他,现在还能踩死他!龙文,策动御史上奏疏,立刻弹劾!”

小阁老的一句话告诉我们一句真理:要想真正控制权力,就必须掌握朝廷喉舌,控制朝廷舆论,这才是所谓“清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至于其他的实质性朝务,还是让清流们滚远点吧!

严嵩终于缓过气来了,大喝一声:

“你住口!”

历史上的严嵩很少对被称为“鬼才”的严世蕃,报以“恨铁不成钢”的训斥;就算剧中刻意弱化了严世蕃,严嵩仍旧对其舐犊情深,就连呵斥也只是“先训后教”,标准的严父形象。

此时的严世蕃不吭声了,两眼却还横着,狠狠地盯着地。

严嵩接着问道:

“我问你,问你们,毁堤淹田是怎么回事?”

严世蕃仍然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是啊,对于“肩扛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小阁老而言,九个县的数百万生民又算得了什么?

“说就说。改稻为桑的国策推不动,他胡宗宪又首鼠两端,不淹田改不动,淹了田就改动了,就这么回事。”

“毁堤淹田”,就只为了推行“改稻为桑”,只这么简单!只是,严世蕃到底年轻,或者剧中的严世蕃到底年轻,这世上的事情如果都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哪还有这么多的明争暗斗、权谋伎俩?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不假,但一直叫嚣“肩扛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小阁老,为何就想不到如此推行“改稻为桑”会激起民变,极有可能会让朝廷彻底失去本就遭受倭患之苦的东南呢?

一句话,严世蕃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仅此而已!

严世蕃给出的解释太过直白,严嵩自然不能接受,罗龙文赶紧予以了追加说明:

“事先没跟阁老请示,是我们的错。本意也是怕阁老忧心,想干完了以后再跟阁老详细禀报。”

和所有犯错的下属一样,先认错,争取个积极态度,争取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再强调犯下如此错误的初衷,面对81岁高龄的严嵩,一句“怕阁老忧心”恐怕最能换取严阁老的谅解。

“浙江那九个县的田,今年的青苗总是要改成桑苗的,不淹是改,淹了也是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不体谅朝廷的难处,我们也只能这样干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着太多的解释,但罗龙文的这句话却有着明确的所指,那就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既然浙江百姓不同意“改稻为桑”的方略,鉴于朝廷面临的难题,“严党”下令“毁堤淹田”也就成了无奈之举,成了有圣人之言保驾护航的理性选择。

怪不得封建儒生叫嚷了千百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来这才是他们饱读圣贤书的初衷和本意——愚民!

“本来像这样的事,胡宗宪只要和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公公他们一个口径,报个天灾也就过去了。没想到他这次竟如此不可理喻。好在他总算还有些顾忌,只报了个河堤失修,无非是出个难题而已。”

领了错,解释了犯错的无奈,剩下的自然就是对胡宗宪的进攻了。

关系九个县,数百万生民的“毁堤淹田”,竟被罗大人如此轻描淡写,还将一心为民的胡宗宪说的如此不堪。看来,面相一说并非全无道理,一副奸佞之相的罗龙文,还真对得起他的长相。

只是,罗龙文这套说辞竟也说到了严嵩的心里,只见他轻轻挥手,示意罗大人坐下说。严世蕃一看老爹的态度缓和了,赶紧接过话来,追加对胡宗宪的进攻:

“改稻为桑的国策不能推行大势已经不可收拾!他现在逼着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公公联名上了这道疏,公然提出三年不改。爹,国库这个样子,还能支撑三年吗?”

一句话,胡宗宪就是摆明了和我们过不去,和朝廷过不去,一心想要扳倒我们,向裕王靠拢。

同样,严世蕃的这句话也正中严嵩的痛点,国库亏空如此,嘉靖皇帝玄修的经费亦无法保证,如果严嵩不能继续替嘉靖皇帝遮风挡雨,那他这个“内阁首辅”便会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一句话,“改稻为桑”事关严嵩地位,事关“严党”倒立,严嵩不能不认真对待。

严世蕃说话的缝隙间,“冒青烟”又添了一把火:

“他说三年不改就三年不改?”

一定程度上讲,鄢懋卿几乎就是第二个“严世蕃”,胆大无脑,肆意妄为,这也是“严党”为何会最终倒在鄢懋卿手中的重要原因。

堂堂“浙直总督”、“改稻为桑”地区的一把手,鄢懋卿都能不将其放在眼中,这份嚣张气怎么看都深得小阁老真传。

罗龙文顺着鄢懋卿的话,继续说道:

“不是他说三年不改就三年不改的事,高拱张居正那些人有了这个由头一起哄,事情便难办。我担心的是他胡宗宪那里还揣着马宁远的那份供状,吕公公有了顾忌就不一定和我们一起硬顶。我想,当务之急是阁老得立刻去见吕公公,然后一起去觐见皇上。”

表面上看,这是罗龙文给鄢懋卿做出的解释,但实际上,这段话仍是对严嵩脆弱关节上的重重一击。

用“毁堤淹田”来推动“改稻为桑”的进行,严嵩虽然听进去了,但却也并不怎么认可;所以,罗龙文就改变了劝说方式,明确说明“改稻为桑”已然发生,当务之急是避免“清流党”将此视为进攻“严党”的理由。更关键的是,罗龙文还将严嵩极为在乎的“盟友”——吕芳也搬了出来,一旦“改稻为桑”的事情败露,吕芳就会心生顾忌,远离“严党”,那么严嵩就会失去一位极为关键的“盟友”。

这两个理由摆出来,严嵩自然断难拒绝,只能无奈说道:

“八十一了,这条命也该送在你们手里了。”

81岁,严嵩老了,精力不济、控制力不足,无法继续掌控庞大的“严党”,只能将“严党”的领导权交给严世蕃和罗龙文等核心成员,可这些人毕竟没有严嵩的大局观、前瞻性和敏感性,十事成一,尚且有难度;做事不留尾巴、不留把柄更是难以实现。

这就是严嵩的无奈,诸多事,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只是,严嵩为何会有这种无奈呢?

对权力的留恋!

有得必有失,有圆就有缺,严嵩老贼能有如此感叹,却没有对下属的明确惩治和告诫,反倒是有缝抹缝、有洞补洞的纵容,如此下去就只会出现一种结局——“严党”倒台。所以,严嵩老贼固有无奈,但却也着实活该!

如果严嵩在这句话后没有接下来的无奈顺从,或许局面还可挽回,但在罗龙文、鄢懋卿和严世蕃纷纷下跪以后,严嵩却给出了这样一句:

“遵你们的旨,我进宫吧。”

明知危险将至,严嵩仍然顶风而上,他可怜吗?可怜!他无奈吗?无奈!他活该吗?那是真活该啊!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大明王朝京东¥购买已下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