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明王朝清流党,果真就是第二个严党 [复制链接]

1#

嘉靖皇帝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乔迁之喜”,但因为刚刚在西苑禁门外被鞭打的百官们不愿上呈贺表,又惹得嘉靖皇帝心生愤怒。于是,在一道堪称“甩锅教科书”的圣旨中,嘉靖皇帝明令要求“徐阶等人会同裕王筹一良策,安我大明,救我百姓”,还美其名曰“天下一日不安,百姓一日不宁,朕一日不迁居万寿宫永寿宫”。实际上,嘉靖皇帝就是想让裕王尽快安抚朝廷百官,赶紧将贺表都呈上来,自己才好开开心心的乔迁新居。

嘉靖朝的尴尬就在于此,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可偏就不敢明说,只能想尽办法绕过问题的关键,找到一个让大家都能过得去的办法。

圣旨已下,裕王只能带着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来到暂时医院,为嘉靖皇帝收拾局面。

“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看大家的。皇上心里也惦记着大家。我要说几句话,望诸位静听。”

是嘉靖皇帝得罪了朝廷百官,不是裕王,裕王前来探望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说辞才行。

接着,裕王开始展现自己高超的“平事”本事:

“圣人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推而论之,天下更无不是的君父。我太祖高皇帝当年教导百官判断讼案时也曾说过,父子诉讼,曲在子而不在父;兄弟诉讼,曲在弟而不在兄。也是这个道理。我大明庇护百兆臣民只有一个君父,而百兆臣民所供奉者亦只有一个君父。以天下四海为君父修建一居身之所,你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去闹事。”

注意,裕王并没有提及百官集体上疏的目的——追讨欠俸,更没有提及百官们表面关心的“军队欠饷,民有饥寒”,而是先给大家摆了一个大道理。按照原著小说的说法,裕王的这段话“是大道理,是无可辩驳之理”,让在场所有官员都沉默了。

不管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去找皇上闹事,就是你们的错,你们还有啥委屈的?

“至于国库亏空,民有饥寒,这个过错首先是我的过错,是内阁的过错,是六部九卿堂官的过错。绝非君父之过。我今天把内阁的阁员都带来了,我向诸位,向天下臣民认过!”

注意,裕王的这句话中仍未提及百官上疏的真正目的——欠奉,只强调了百官的“为国为民”。要想赢得对方的谅解,必须先肯定对方的动机。然后,才是正常维稳的常规流程——背锅认错、诚挚道歉!

裕王啊,堂堂的大明储君啊,这个面子给的不可谓不大,百官不再说话。按照原著小说的说法,“医院一番感人肺腑的劝说,将那些挨了打心如死灰的清流京官们都感动了,大家立刻表了态,愿意连夜赶写贺表,以慰君父之心。”

安抚了受伤的百官,裕王一行人回到裕王府,裕王开口问及最关心的问题:

“京官们的贺表天一亮准能呈上去吗?”

徐阶答话:

“王爷放心,各部堂官都打了招呼,哪个衙门的贺表没有上齐,就撤掉哪个衙门的堂官。天一亮在京官员的贺表都能呈给皇上。”

集体事件之所以最难处理,就是因为大家都认定“法不责众”,心无忌惮;所以,处理集体事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细化责任、分摊后果,将具体的责任细分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

朝廷百官一拥而上,当然不好处理,可该管衙门处理本部属员就会简单很多,然后再将属员们的罪责都化成“管理责任”,担负“管理责任”的堂官们也就会想尽办法的稳住自己的人。

一句话,管不住你的人,我就撤了你,我看你能不能管住!

千百年来,如此办法,可谓屡试不爽!

当然,这还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办法,裕王真正关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安我大明,救我百姓”。所以,他对内阁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难为大家了。开了春官员的欠俸一定要补齐,灾民和难民尽量不要再死人。”

注意裕王的这个要求,官员欠奉“一定”要补齐,灾民、难民则“尽量”不要再死人!也就是说,“安我大明”、“稳我储位”才是关键,“救我百姓”只是避免让百官再拿这个理由来进攻朝廷而已。

奸佞如严嵩,尚且知道硬逼浙江富商,安抚浙江灾民;英明如裕王,却只给了一个“尽量别再死人”的要求;嘉靖荒唐,裕王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要求提完了,裕王开始关心内阁对当前窘迫局势的解决方案:

“淞江那个棉布商叫来了吗?”

张居正答话:

“回王爷,出府的时候臣便和徐阁老安排了。刚才臣问了当值的太监,他们早来了,一个由徐侍郎陪着候在门房,一个在寝宫回李妃娘娘的问话。”

一听这话,裕王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