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清流记者站杨颖文/图
清流县城水南街,明代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府第门楼嵌在街口,额题的“宫保尚书”4个大字,下方“隆庆戊辰科进士裴应章”的小字,都在向人们静静地讲述着裴应章的故事,彰显着这位清流先贤的高贵品格。去年11月,这个多年的尚书门楼修缮改造全面完工——清流县古厝保护又添上了精彩一笔。
远去的尚书
裴应章,字元暗,号淡泉,明嘉靖十五年(年)生于清流城关。少时秉资奇颖,中秀才后,在温郊王家磜上阳山自学。明隆庆二年进士,初授吏科给事中,后官至提督都察院御史,户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裴应章位居南京吏部尚书之时,他家想扩建旧居,右侧是余姓的房屋,不肯迁移。儿子给老父写信,希望他发个话,让当地官员出面压服。裴尚书没吭声。这在民间演变成了各地好官共同版本的传说,说是裴应章回信了,引诗劝阻家人:“千里驰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何曾看见秦始皇。”至今遗存的“尚书第”,右侧仍是余姓祖屋。
直至年届古稀,裴应章才功成身退。神宗为他设御宴,同僚为他饯行。荣归故里后,他徜徉于田园山水,吟诗自娱。在南门城外,他兴建一座望耕楼,常登楼观看农民劳动,与父老谈论稼穑,其乐无穷。晚年,他仍怀济困恤贫之心,宁化县吴某向他家借银数百两无力偿还,裴应章即毁其债券,放弃债权。还将余房数十间分给族属,使他们有栖息之所。
在朝,谋其政,尽其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白吏;在野,亲近乡邻,行吟山水,尽享田园之乐。万历三十七年(年)元月初四日裴应章在故里病逝。神宗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靖”,派人为他营葬、祭奠。明御史乔承诏为其立“冢宰坊”“奕世尚书坊”。
现存的尚书第门楼端庄静穆、古朴典雅,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透雕、镂空雕、高浮雕、线雕等手法,雕刻出神话人物、龙鱼花鸟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其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以及裴应章的传奇故事,成了人们了解清流历史文化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一道独具本地特色文化气息的靓丽风景。
土改时期,由于土地的再分配,尚书故居被小块分割,分给群众聚居,加上后期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只剩下尚书门楼和一堵封火墙,见证这百年风雨、历史沧桑。
唤醒沉睡历史
上世纪末,尚书门楼石雕被偷了,老屋出现了屋顶渗漏、瓦楞断裂等问题,坍塌的可能性很大,住户用火用电也存在很大隐患。
因条件不同,人心不齐,住户们始终无法对门楼实施整体、有效的修缮。消防措施更是无从谈起。“任何个人都很难保护好裴尚书故居,只有政府统筹修缮,才能得到永久的保护。”今年70岁的裴应章后代裴先根说。
“这么有价值的尚书故居不修缮恢复,真是太可惜了……”年,一位上海游客的一句话点拨了裴先根,“尚书故居的安危,关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历史记忆的存续,也关乎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大保护”。于是,他召集裴氏家族后人及有识之士商量,大家纷纷建议,要进行全面保护。
让经典历史重现,并在当今时代弘扬光大,除了在思想、精神和内涵上加以巩固升华外,必需的物化、载体和形象越发重要。为此,清流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文管会,会同住建、结构、文史、古建修缮等方面专家一同进行古建筑保护工作。本着“修旧如旧”原则,率先对故居门楼进行修缮改造,以逐步唤醒沉睡的丰厚历史。
“动工前,我们专门开过修缮方案评审会,对门楼的保护要素进行梳理和整理,给每块石材编好序号,手工打造每条花纹。”县博物馆馆长刘光军表示,老建筑的保护就是要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面貌和功能。
重现门楼风貌
如何在改善群众生活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改造,让这些宝贵的历史遗物在延续历史生命力的同时,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近日,尚书门楼修缮改造已全面完工,不仅得到了尚书故居内居民的点赞,还因传承、延续历史文化风貌获得附近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