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但就这么个年过七旬出身乡野的村老妪,却成了红楼梦里的一股清流,也是曹雪芹笔下生命力最旺盛的人物。
丈夫去世后,刘姥姥便跟着女儿一家过活,平时估计也就是帮着女儿带带孩子,做一个慈祥的外婆,忙时便帮着做做活。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许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家里的老人,可等到眼前有解决不了的烦难时,才发现,最镇定最能拿主意的,往往还是老人。
刘姥姥的女儿一家,也曾面临无钱置办冬事的困境,女儿王狗儿是个大手大脚惯了的人,忽然手里没了钱,一家人没了吃喝和收入来源,除了在家里闲寻气恼,也不知还能干什么。
果然还得刘姥姥出马,她深知女婿女儿都年轻,不是抹不开面子,就是不便抛头露脸,最终刘姥姥拍板,她要舍着自己的老脸,去贾府碰碰运气。
果然,关键时刻,还得她刘姥姥啊。大概刘姥姥也没想到,老了老了,儿孙的福还没享到呢,反过来还得为了儿孙去富人家打秋风,帮着女儿一家度日。
刘姥姥这是人虽老,但面对生活的现实,依然要随时做好乘风破浪的准备啊。
刘姥姥乘的是什么风,是大冬天凛冽的寒风。破的是什么浪?破的是贾府这百年豪门的巨浪。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冬日的早上,一位七十岁的老妇人,迈着小脚,步履蹒跚,牵着还未睡醒的外孙冻得发紫的小手,嘴里哈着热气,不停搓着双手,越过荒草漫野,朝着贾府所在的城里进发。
此行,她要凭着自己的一张嘴,从贾府这只巨兽嘴里讨点食物,难不难,经历过的都知道。而对刘姥姥这样大半辈子走过来的老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别人的乘风破浪,有一腔孤勇,不言放弃即可。而刘姥姥的乘风破浪,是要把尊严二字小心翼翼掏出来,放到地上,自己先踩上两脚,然后再捧到那豪门面前的。
谁的尊严不是尊严?老百姓也是靠一口气一张脸活着,凭什么刘姥姥就要卑躬屈膝,忍耻含辱地去贾府打秋风。她自己不觉得丢人吗?
可比起让女儿一家冻毙于风雪,她情愿舍下自己的老脸不要。对刘姥姥这样的穷苦人来说,在面临尊严和生存的两难抉择时,精于世故拥有大智慧的她,甚至不会有片刻的犹豫。
当然是先活着,才有资格将尊严。因为只有活着,有一天才有可能把丢掉的尊严重新拿回来。
对贾府看门的豪奴,刘姥姥也是客客气气地“太爷们纳福!”,对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刘姥姥喊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周瑞家的“好呀,周嫂子!”对新上任的大管家王熙凤,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尊严何在?尊严价值几何?此时的刘姥姥还不知道,她只知道,尊严虽好,但不能当饭吃。不要尊严,也许能换些银钱果腹也说不定。
今日的贾府,个个瞧不上乡下来的穷婆子刘姥姥,甚至看她带着外孙空手而来的那行景,妥妥的打秋风无疑了。所以,王熙凤甚至都不拿正眼瞧她。
刘姥姥虽然穷,可她不傻啊,精于世故的她,焉能看不出贾府之人对她的态度?焉能不知自己此行会有多尴尬?甚至尴尬到,这个七十岁的老人,话还没说,脸就先红了。
一个七十岁的农村老太太,一无所有的到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富得流油的贵族亲戚家打秋风,换成任何人都会窘迫到无地自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吧?
可刘姥姥横一横心,终究还是表明了来意。反正来都来了,有枣没枣打三杆子,也不枉此行。这是刘姥姥的姿态。其实从她离开家门的那一刻起,她就应该知道,她的尊严在贾府,一文不值。
当然,刘姥姥也不是不知道,如果不要了这尊严,便能换几贯钱,甚至两把银子,那也值了。所以,当听闻凤姐要给她二十两银子时,刘姥姥喜得浑身发痒起来。
这话看上去显得滑稽可笑,却又多么令人鼻酸难过啊。脂砚斋批语说,可怜可叹。二十两银子,大概刘姥姥从来没想到贾府会这么慷慨。
也许在她的小见识里,贾府能给三五两银子,已经是大发慈悲了。她一个庄稼人,哪里见过二十两银子?那可是普通老百姓全家人一年的开销啊。
可以想象一下,刘姥姥拿着这二十两银子回到家以后的情形,她一定会不像得钞傲妻的常峙节那样,因为借到了钱,而在妻子面前摆起了谱,好似那银子是他挣来的一般。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姥姥一定会跟女儿女婿再一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她大概不会提起自己舍下老脸没尊严的事,更不会说起自己在王熙凤面前的尴尬情形,但一定会说朝扣富儿门的不易,末了让小两口好好过日子。
刘姥姥甚至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为这二十两银子的用途做好了打算,回到家便跟女儿女婿商量。拿出多少钱来置办冬事,剩下的钱要置买田产、来年所需的作物种子等等,一定不能再胡乱花费。因为,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呐。
一进荣国府的刘姥姥,丢了面儿,但得了银子,一得一失,对她来说,也许是公平的。但银子没了可以再挣,尊严丢了,还能再捡回来吗?能!
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为贾府众人,也为万千读者,更为红楼一梦,呈现了一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学盛宴”。
这一回,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诙谐幽默扮丑自嘲的刘姥姥,更是知恩图报善良朴实的庄稼人刘姥姥,还有见多识广精于世故的生活智者刘姥姥,为生活乘风破浪奋斗不止的生活强者刘姥姥。
二进贾府的刘姥姥,慢慢地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贾母、王熙凤等人的高看,或者说,以王熙凤为代表的贵妇人,终于不再像初见刘姥姥那样,高高在上,不拿正眼瞧她。
甚至,王熙凤还让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临了又送了银子,从贾母、王夫人等处,刘姥姥得到了更多财物。
这一回的刘姥姥,为了哄逗贾母等人,虽说也有扮丑自嘲,甚至像个女篾片一样,把贾府上下逗得哈哈大笑。可她分明也感受到了贾府对她的善意,凤姐、鸳鸯事后的解释,贾母的关怀……都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尊严,在一点点找回来。
三进贾府的刘姥姥,千金散尽,只为搭救王熙凤之女,这个昔日被她取名巧姐寓意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女孩。
大家想一想,这时候的刘姥姥,得多大年纪了呀?八十?九十?她为了报答昔日凤姐赠银二十两的活命之恩,竟然三进荣国府,上天入地,不惜钱财,只为将落入火坑的巧姐救出。
这种落难时才显现的情义,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像刘姥姥这样呢?
贾府早已败落,刘姥姥此行,一定见到身陷狱神庙甚至奄奄一息的王熙凤了吧?凤姐临终前最牵挂的人是谁?当然不会是贾琏,一定是她那个未成年即被狠舅奸兄算计的独女巧姐啊。
凤姐会对刘姥姥托孤吗?看看贾府那些荣耀时说一家子骨肉而大难来临却各自飞的子孙吧?一息尚存的凤姐,会不会也在等着刘姥姥的到来呢?昔日刘姥姥见了她连拜数拜,今日她见刘姥姥,怕是直接要跪下了吧?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昔日刘姥姥为女儿,放下尊严,看似舍下老脸,却又何尝不是一个母亲最坚强的表现?今日的凤姐,不正是昔日的刘姥姥吗?
刘姥姥的尊严,终于全部拿不回来了。体体面面的,光明正大的。曾经,她为女儿一家活命,七十岁了照样乘风破浪,去碰去闯。如今她耄耋之年,为了报恩,再一次乘风破浪,哪怕千金散尽,哪怕卖田卖地,也要将巧姐救出。
不只是因为,巧姐是恩人之女,更源于,她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她的从未改变的人品,让她的尊严终于一点点体面地拿回来。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