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当你在耀眼的“镁光灯”下享受着荣耀时,殊不知,那些妒羡的人正在暗中虎视眈眈地盯着你,哪怕你露出一丁点马脚,他就会无限地放大。想方设法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下跌落“神坛”。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倒在“毒舌”下的人,不胜枚举。在近三十年间,这样的事仍旧在重复上演。有这样一个人,世人认为他“装”,文学作品也故作深沉,一次次被卷进舆论漩涡中心,被同行排斥,被路人误解,可以说口碑是毁誉参半,他就是因卓越才华而风靡文坛的大作家余秋雨。
那么,余秋雨的文学水平到底如何,才引起文坛“大佬们”纷纷对他评价呢?他们又是怎样评价余秋雨的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余光中力赞其文学成就
年,年逾80岁的余光中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评价余秋雨:
“二余’散文的相同之处就是都很长,我以前有个理论,说散文不能过于小品,过于花花绿绿、堆砌辞藻,这不是‘泛情’而是‘泛感’,这样的散文就变质了,美其名曰散文诗,其实是高不成低不就。散文应该大气、有气势、有文化分量,这样篇幅就可能比较长,我称之为重工业。余秋雨的散文中加入了对历史与文化的看法,也很长,这与我相近。但不同之处就是他的文章是讲一个历史与文化的主题,概论性的东西多,我则是从人们的生活出发,以小见大的东西多。”
古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如今“凡有井水处,皆能诵《乡愁》”,余光中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散文,语言雅致、诗意盎然,又多元综合,极富弹性。而余秋雨的散文有种“历史属性”,他的散文,尤其是《文化苦旅》时时都呈现出历史的沉淀感。
起先,并不是余光中先生把余秋雨的作品引进台湾的,而是余光中先生的朋友,同为作家的白先勇介绍给他的,白先勇也高度称赞余秋雨:
“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无论是余光中先生的力赞,还是白先勇先生的称赞,不难看出,从某个层面来说,余秋雨作品放在当下,独树一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褒就有贬,其他学者对余秋雨的文学水平,却有不同的看法。
易中天称余秋雨为“某先生”
看过《百家讲坛》的,对那个嗓音独特、独特角度品三国的易中天不陌生吧。一个是历史教授,一个是文化学者,貌似八竿子打不着,为何会攻讦呢?要说联系,那可能就是《文化苦旅》中的“历史感”。
易中天在很多场合,他都点名不点名地表达过嘲讽、揶揄。他在《帝国的惆怅》一书中,借着夸奖别人,又不点名地贬了余秋雨一次,“前两天重读了夏坚勇先生《湮没的辉煌》一书。我一直认为,夏先生的历史大散文,无论气度还是识见,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响和销量不可同日而语。这不公平。”
而所谓的“某先生”则正是余秋雨。
按常理说,两人同样是写历史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应该惺惺相惜才对,为何会大肆攻讦呢?难道真的是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
王朔怼得最狠
一向敢说敢言、言词激烈的王朔曾怒怼余秋雨,他说:“余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在王朔眼里,余秋雨算不上文化人,是个冒充文化人的假货。
余秋雨曾在青歌赛担任评委,给了青歌赛选手不少的启迪。但在此期间,遭到不少质疑声,其中便有王朔。
王朔的作品,风格独到、有趣的文风见长。他的文学作品得到不少人的喜爱与追捧。他的作品优秀引人共鸣外,他的真性情也是文学圈的一股清流。王朔快人快语,对于一些不入流的行为都会进行批评,也包括同行。他曾评余秋雨道:“他是我的晚辈,冒充文化人,写点游记不算什么!”
不过,部分网友认为王朔的点评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他们认为如果余秋雨真的不入流,那他那些作品为何一度脱销近5年之久?
名家对于余秋雨的评价有很多,不一而足。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
《文化苦旅》到底值不值得一读?
褒奖也好,攻讦也罢,《文化苦旅》一书风靡全国是不争的事实。在前几年全国17所名校图书借阅排行榜中,《文化苦旅》排在前十的有10所学校,可见即使在当下《文化苦旅》也是极受欢迎的。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自年首版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全国,书店、地摊、电影院门口亦或是旅馆房间,都有《文化苦旅》的影子。正版脱销近5年,甚至猖獗的盗版商也赶上了“红利期”,赚得钵满盆满。
近30年间销售量近万册,恐怖如斯的销量的背后,定是《文化苦旅》的独特魅力之处,那《文化苦旅》到底值不值得一读?如果把易中天的书和余秋雨的书放在我面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为何呢?
一,因为“苦”,《文化苦旅》之所以“苦”,是因为文化的诞生和绵延,是一件漫长而又曲折的事。余秋雨的苦旅,是在陈述中国很多让人苦涩而又辉煌过的历史。中国,总是被一句地大物博所概括,但谁又能品出这个地大物博的中国,谁又能道清文化二字的艰辛呢?
历史的灰烬、文化的余烟,袅袅燃起。在余秋雨的笔下,仿佛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有的苦后清甜,有的甘苦后微甜,那种味道,却是如此真切地在脑海里回旋。苦,自步伐始。人生不亦如此?文化,说来容易传承难,文化,在我们漫不经心的岁月里,滑翔流失过,逐步成长过。虽甜犹苦,虽苦不亦犹甜?
二,作品文学价值,《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它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琐碎的写作视角,以宏大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这是传统散文不曾有过的,可以说在题材上是新突破。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与节奏感,正是文字的亲和力,才打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