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流朗读者58六局发展公司为官须懂得 [复制链接]

1#

朗读者简介

沈丽莉,年6月23日,年7月入职,从事项目*建、纪检工作,现任六局发展公司医院原址开扩建工程项目纪检监督员。在项目参建抗疫工程期间,随项目团队“逆行”一线,参加了被誉为“生命之舟”医院高危孕产妇鉴诊留观病房的建设,主要负责现场的卫生防疫监督工作。

为官需懂得与失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一个基本规律。生活中,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都应追求一种高尚的境界,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筑好自己的价值高地,懂得以公义众利为指南,理智权衡得与失,既不因得到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怀,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挺直自己的精神脊梁,淡然自若地走好人生之路。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个孔子问弟子“为官之得失”的故事,仔细读来,令人深思。

孔子有个侄子叫孔蔑,当时与孔子的弟子宓子贱都在做官。有一次,孔子前去看孔蔑,问他说:

孔子

自从你做了官,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没有得到什么,而失去的东西有三样

孔蔑

*事一件接一件,学过的知识哪有时间温习,因此学到的知识也记不清楚了。

朝廷给的俸禄太少,连给亲戚一些微薄的礼物都做不到,因此骨肉之间更加疏远了。

公事一般都很急迫,不能及时去哀悼死者慰问病人,这样就失了朋友之道。

我说失去的三样东西就是这些。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又到宓子贱那里去,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孔子

自从你做了官,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自从做官以来,没有失去什么,所得到的有三样

宓子贱

以前诵读的知识,现在能够依照实行,因此对所学的知识认识得更加清楚了。

所得的俸禄,能够用来帮助亲戚,因此骨肉之间更加亲密了。

虽然有公事,还是能去吊唁死者慰问病人,因此和朋友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孔子

君子就是你这样的人,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那么宓子贱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孔蔑与宓子贱,同为孔子的弟子,同时在两地为官,他们各自以“三得”“三失”回答先生之问,反映出不同的为官理念与事业追求。

其实,面对历史的长河,眼前个人的一切得失,不是都显得那么短暂渺小吗?为官者,还是应该在得与失上表现出一种睿智,明白自己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

人们对得与失之间关系的理解千差万别,也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

《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

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冬天,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他把这块玉石献给当朝卿相子罕。子罕坚决不肯接受。

献玉人说:“我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匠看过,他说这是块上好的玉料,为稀世之宝,所以我才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谢谢你的好意。但我还是不会收下你的玉石,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各自的宝物为好!”

诚哉斯言,人生的幸福,只有舍弃不该得到的,才能留住不可丢失的,一个人如果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那么他实际上已是真有所得。我们何不多一点得失两便,知之由之呢?

《小窗幽记》中说:“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一个人如何对待得与失,归根结底是人生追求的境界问题,反映出自己的胸怀与抱负。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张伯行,为官清正不苟得,廉洁不妄取,他有一篇著名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生活中有些得是不能得的,有些失是不应失的;如果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就会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得得失失,失失得得丰富着人生,也考验着人生,我们何不把它视为人生价值的一种体味呢?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文章作者:史世海

图文编辑:六局发展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